2014-03-31 www.mmen.com.cn
蒋琼耳
《盒子》可以说是一个汇聚了普通人记忆的宝藏,这些日常的东西因为与观看者的经历相互印证之后被唤醒,急切有力地把看见这些秘密读解密码的人拉回到属于自己的回忆之中
推荐阅读 温家宝:猪肉价过几月会降 稳定物价是首要任务 拉加德正式接管IMF
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在心里
2月23日下午,走入香港广场南座中庭的那个白色“盒子”里,凭着老照片的印迹追寻与回忆那些从身边流逝的过往岁月。这个设在公共空间的展场更像是一个接一个的屋子,窗子和门都洞开着,有点超现实的意味。与那一个个陌生的“故人”面面相觑的一瞬,时不时地会有思绪从开着的窗门中飘散出去,寻找属于它自己的根茎。洁白的底色衬着那些或已经暗淡泛黄,或因为手工着色显得剥离了现实图景的人们,还有他们的表情与服装,他们身后的天空与照相馆里摆设的布景和道具。在细微与琐屑中,回忆,即使是个影子,它的重量也足以留住匆促的脚步与浮躁的心绪。
对琼耳的专访也就从这一片洁白里开始了。“《盒子》其实是一个开端,我们希望人们可以开始留意生活物品中的情感,那些故事、回忆、时间的影子、手工的痕迹,使它们传承且引人共鸣。而能够在设计中掌握这些情感元素正是‘情感设计’的主张,也是我们对于奢侈品的全新认知。” 琼耳特意穿着一件本白的手工制作羊绒毡大氅,柔软而垂坠的面料随着穿着者的身形完成着自然的雕塑。“‘上下’collec tion与传统手工艺师傅合作的作品也正是要把传统工艺与其中的情感在使用与传承中积淀下来。”抚摸着手下的羊绒毡大氅,琼耳进一步解释着自己的想法,“我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将传统的手工艺与文化传承到未来。无论产品还是艺术品,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质,包含了时间与情感,才具有感染力。”
“上下”计划每年推出一件文化物品,而《盒子》是第一件。琼耳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文化物品”:“它应该是超越物性的,以情感作为纽带传递下去。第一年我们的主题是:传承与情感,也就是‘盒子’的英文名字‘pass it on’。” 琼耳讲述了关于《盒子》的两个封面故事。第一个是“哥俩好”。这是一张手工上色的老照片,白衬衫、红领巾和缀着红五星的军帽透露了那个时代的信息。他们的父亲在照相馆负责手工上色的工作,是里面技术最好,出活最快的人。年轻时,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太嫩,每次给自己的照片上色,他总会在嘴唇上添上一撇胡子以显得老成。结婚后,因为工作和住房问题,他每周都要坐很久的公交车和妻子见面。《盒子》里有张照片就是妻子带着还年幼的孩子去车站接他,那一瞬他觉得很感动。照片冲洗出来他就上了色,直到今天妻子还是认为这是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其中的微妙其实不言自明。
第二个封面是琼耳的外公外婆和年幼母亲的合影。她的外公比外婆大约20岁,外公对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外婆一见钟情,一直等到她成年娶了她。艺术家外公说外婆的手最美,“指如削葱根”那种,他画过很多外婆的手。而外公在琼耳1岁时就去世了,在家里一直能看见外公的照片,从小琼耳就觉得自己和外公有神交。她和外婆亲,都叫“好婆”。好婆常带着她和哥哥玩打仗的游戏,还在床上一起织毛衣。“我特别想念每天放学好婆给我们准备的点心,油煎包子、小馄饨、粉丝汤……”说着说着,琼耳似乎已经进入到属于自己的“盒子”里那些关于童年的欢欣无忧和飘散的市井香甜之中。
琼耳说:“每个人都有一个盒子。有的是一件物品,有的在心里。有的打开来和人分享,有的还锁着,就在相遇与交流的时候看是否能找到那把钥匙。你的钥匙就在自己手里。在言必‘绿色设计’的今天,我更愿意把《盒子》称为一种‘情感设计’的形式,温暖地直接碰触到内心最柔软的某个角落。”
《盒子》里这本厚厚的书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汇聚了普通人记忆的宝藏,当慢慢打开这个盒子,慢慢翻看这本关于记忆的 相册 的同时,也慢慢揭开了里面珍藏的秘密。“相册是关于个人的故事,它们很简单,却又十分感人。”琼耳很投入地说着设计的缘由,“比如17岁的天晴写给21岁自己的信,更有意思的是,21岁的天晴也回了信给以前的自己。在排版上我们也为情感的碰撞预留了空间,比如有一个对页的设计是这样:左边是一张妈妈小时候和几个小男孩的合影,说明他们都是喜欢过妈妈的;对页就是妈妈和爸爸的合影,说明爸爸并不是那些小男孩中的一人。”其中的意味来自情感的变迁与人在时间面前的无奈和体会。
书里时不时还跳出些意料之外的小惊喜:一枝夹在书里已经干瘪的野花、一只装着信的旧信封、几张错落夹在书缝里的照片、粮票……藏在书下面的纪念品也微小而普通,一截红丝带、红领巾、小飞机、几个彩色玻璃弹珠、一张半价的儿童票、一枚简陋的戒指、21岁的天晴写给17岁的自己的信,还有一张手工染色的照片……琼耳解释说:“这些日常的东西因为与观看者的经历相互印证之后被唤醒,急切有力地把看见这些秘密读解密码的人拉回到属于自己的回忆之中。”
她用这些片断般的个人史收藏中国近100年的历史片段,就像她90高龄的外婆在时代的剧烈变迁中几乎经历了五辈子的人生,“中国并不缺少感情,也并非没有生活质量,它们还在平凡中延续。”这一切温润甚至有些暗淡了的琐碎在不同的记忆兴奋点上激活了许多遗忘很久的往事,甚或一些细微的情绪:童年的无忧无虑、纠结着困扰与兴奋的青春、不明就里的动荡情感、无奈的失去与不舍、对于生命的重新梳理……在一年半的材料收集过程之后,他们挑选了那些最能够打动人的照片与故事放进盒子。
而今天,把展览放在开放的公共空间,表达的是对所有人的一个邀约与一次交流。“ 白色让空间更加开放,为展示的照片和观看者留下呼吸的空间,这就像中国画里面的留白。” 无论是《盒子》,还是展览,琼耳希望它们都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成为一个纽带,让这些珍藏的感情与关于时间的记忆延续下去。“ 限量3000册的《盒子》的每个收藏者都会留下自己的联系资讯,他们也许会在这个“盒子”中继续收藏自己的故事与特别的物件,到一定时候再拿回来和其他人分享。”法国前总理也是《盒子》的收藏者之一,他感慨地说:“只有中国才能做出这样的东西,这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承载着情感的传递与分享。”琼耳就是要用中国的当代的形式把有关中国的历史与情感带到世界,甚至延续到未来。
在展场的最后部位放着一个洁白的邮筒,旁边的架子上放着笔和那张封面“哥俩好”的明信片。琼耳解释说:“来看展览的人能拿起久不动用的笔来,写下点话留给自己惦记的人,或者很久没有联系的人:老师、同学、恋人、朋友、亲人……然后,由上下邮局帮他们把这些话递出去。所以,《盒子》只是一个由头、一个引子。我期待着人们可以开始留意生活物品中的情感,意识到它们的价值,并传承。”